杨永荣博士资料网

 

 

摄护腺肥大症的原因


摄护腺肥大也称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瘤,是男性中老年人引起排尿困难的一种常见疾病,与内分泌失调,性激素紊乱有关。

男性在四十岁以上至六十岁左右的人,容易患前列腺肥大症,尤其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并发摄护腺肿大的人更多,主要因为糖尿病人容易引起微血管硬化,影响内分泌因素及容易发生前列腺慢性炎症。

摄护腺肥大造成的尿路阻塞可由二个因素共同组成:即机械性和动力性二种因素,前者指因增生肥大的腺体压迫到尿道,随着时间而慢慢恶化,但它不会有急遽的变化;后者指摄护腺平滑肌的张力病变,可因交感神经的刺激而急遽改变,这可以解释为何摄护腺大病人症状时有变化,有时好有时坏。

当摄护腺慢慢增大时,压迫尿道,造成尿流变缓及变细,小便迟缓和用力,尿解不干净,有时会造成急性尿潴留,急性尿潴留常可因发冷、喝酒、憋尿太久、发炎或服用抗副交感神经、抗忧郁药、镇静剂等引起,为了要克服膀胱颈的阻力,导致膀胱括约肌代偿性肥厚,产生小便频仍,急尿及夜尿等症状。

一小部份的患者,久而久之膀胱内压力愈来愈大,形成憩室,余尿增多到最后甚至造成肾衰竭。

摄护腺肥大症的症状:


摄护腺容易肥大的部位是围绕在尿道周围的腺体,常见的病变为左右两叶和中叶肥大,摄护腺肥大后,会造成很多症状。如排尿前需用很久的时间,排尿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延长,排尿变细,尿流中断,尿尾滴滴答答,腹部需使力才能排尿。主要是膀胱颈部阻塞而引起排尿困难,一般分为三个病期:

第一期:需用力排尿,尤其夜间增加排尿次数,排尿次数多但尿出困难。

第二期:排尿障碍严重,想要排尿却排不出来,即使排得出来也很费时间,而且点点滴滴排出,每次排尿后膀胱内感觉还有残留尿液。

第三期:膀胱内的残尿不断增加​​,无意识排尿,造成膀胱扩张,少量的

 

摄护腺肥大症的并发症


前列腺腺体增大后,会阻塞尿道及膀胱颈部,使膀胱逐渐扩张,膀胱肌肉肥厚及输尿管发生扩张,引起肾盂积水和肾功能衰退,严重时会引起尿毒症。


摄护腺肥大症的中药治疗

摄护腺肥大属于中医的癃闭范围,中医治疗以办症论治分为七种类型,即肺热壅滞,肺气失调。中气下陷。湿热下注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。肾阳不足微。瘀块内阻。肝郁气滞等症。

 

 

 

肺热壅滞,肺气失调,经常排尿不畅,小便点滴不爽,胸中郁闷,呼吸困难,或咳嗽喘急,口干舌燥等,舌质红苔薄黄,脉数等,宜清泄肺热,补气利水,以清肺饮加减药治疗。

 

中药处方:黄芩、山栀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赤芍、天花粉、麦门冬、沙蔘、百合、生地黄、杏仁、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沉香、木通、车前子、琥珀等药。


中气下陷

频尿、尿失禁、夜间遗尿、小腹经常下坠感,欲小便而解不得,尿色清白,量少不利,倦怠赖言,中气下陷,食欲不振,肛门下坠脱肛等症,舌质淡胖,舌苔薄白,宜补气升陷,升清降浊,约制膀胱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。

中药处方:黄耆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蔘、大枣、炙甘草、当归、肉桂、通草、车前子、沉香、琥珀等药。
湿热下注

小便赤热,灼热点滴不畅,茎中刺痛,尿色黄刺或见血尿,口苦口黏,大便难,舌质红苔黄腻,宜清热化湿、通利膀胱,以导赤散加八正散加减。

中药处方:以木通、车前草、萹蓄、瞿麦、生地黄、山栀子、滑石、大黄、甘草、竹叶、沉香、琥珀等药。


肾阴不足阴虚内热

频尿尿少、尿黄而涩,癃闭不通欲解不得,面赤火旺,咽干口渴,五心烦热,不眠多梦,耳鸣眩晕,大便干燥,舌红少津舌根黄腻,脉细数等,宜滋肾养阴,清热利尿,以知柏地黄汤加猪苓汤加减治之。

中药处方:知母、黄柏、生地黄、阿胶、淮山药、牡丹皮、泽泻、茯苓、山茱萸、猪苓、滑石、车前子、沉香、琥珀等药。


肾阳不足

手脚冰冷,夜尿频繁,排尿无力,小便不通,点滴不畅,排出无力,面色苍白,神色怯弱,腰膝酸软无力,形寒肢冷,容易水肿,舌淡苔薄白,宜温补肾阳、补髓益精、化气利水,宜济生肾气丸加减。

中药处方:以生地黄、淮山药、牡丹皮、泽泻、茯苓、山茱萸、牛膝、清华桂、附子、黄耆、党蔘、白术、蜣螂、桑寄生、女贞子、续断、巴戟天、补骨脂、仙灵脾、鹿角等药。

下焦瘀血,小便艰难,淋漓不断,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,或完全阻塞不通,会阴及小腹胀满疼痛,里急不适,偶有血尿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,脉弦滑或涩,宜活血散结、通利水道,以抵当丸加减治之。

中药处方:以大黄、芒硝、水蛭、当归尾、生地黄、桃仁、红花、牛膝、石苇、车前子、肉桂、川七、琥珀、白茅根、王不留行、黄耆、丹蔘等药。


肝郁气滞

心烦易怒,情绪不舒,神智忧郁,胁腹胀满或胁痛,小便忽然不通或通而不爽,舌苔薄黄,舌质红,脉细弦,宜疏肝解郁,散结通利,以柴胡疏肝饮加沉香散治之。

中药处方:柴胡、枳壳、沉香、香附、橘皮、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王不留行、牡丹皮、山栀子、石苇、龙胆草、冬葵子、滑石、甘草等药。

 

 

攝護腺肥大症的針灸療法

肺热壅滞针膀胱俞、中极、曲池、列缺等穴。


中气下陷针百会、气海、中极、足三里等穴。


湿热下注针膀胱俞、中极、阴陵泉、三阴交等穴。


肾虚肾阳不足针中极、膀胱俞、肾俞、太溪等穴。


瘀块内阻针膀胱俞、三阴交、中​​极、血海等穴。


肝郁气滞针膀胱俞、中极、太冲、支沟、阳陵泉等穴。